工藝原理
化糞池是一種利用沉淀和厭氧發酵的原理,去除生活污水中懸浮性有機物的處理設施, 屬于初級的過渡性生活處理構筑物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糞便、紙屑、病原蟲...懸浮物固體濃度為 100~350mg/L,有機物濃度CODCr 在100~400mg/L之間,其中懸浮性的有機物濃度BOD5為50~200mg/L。污水進入化糞池經過12~24h的沉淀,可去除50%~60%的懸浮物。沉淀下來的污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發酵分解,使污泥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穩定的無機物,易腐敗的生污泥轉化為穩定的熟污泥,改變了污泥的結構,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。定期將污泥清掏外運,填埋或用作肥料。要求:化糞池 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計算容積,應按《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》(GB50015-2003)第4.8.4~4.8.7條確定。污水在化糞池中停留時間宜采用12h~36h。對于無污泥處置的污水處理系統,化糞池容積還應包括貯存污泥的容積。
技術類型
泥水混合
傳統化糞池的應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,技術路線是污水和污泥接觸的模式,沉積的污泥消化降解產生沼氣、二氧化碳、硫化氫等消化氣,消化氣的上浮作用對污泥產生擾動,消化氣對污泥的擾動作用能夠讓污泥與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,有助于消化降解。但底部污泥隨消化氣上升,氣泡逸出后,污泥又重新向下沉淀,這些上升和沉淀的污泥又重新污染污水。
在化糞池污水與污泥接觸混合的模式下,影響化糞池的沉淀及出水水質,需要延長污水停留時間來改善沉淀效果及出水水質,污水停留時間一般為12-24小時。
三相分離
三相分離化糞池技術是在傳統化糞池的基礎上,保留了化糞池中泥水混合的優點,增加了“污水、污泥、消化氣”三相分離的技術,在化糞池的出水端設置三相分離裝置,使出水端的污泥、消化氣與污水處理過程分離,避免氣浮現象對污水處理的干擾。出水端的沉淀槽參照平流沉淀池技術標準,污水沉淀時間2小時之內。
對比
化糞池的容積由污水容積和污泥容積構成,三相分離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4-6小時,相對于泥水混合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12-24小時,通過縮短污水停留時間而節省了有效容積,所節省有效容積能夠存儲更多的污泥。
抗滲設計
1、設計耐壓抗沖
環向密集波紋結構設計,抗壓、抗沖擊強度比方型、圓筒型、球面圓拱型強,不需要其他加固措施可滿足不同情況下使用。經河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,普通型承載20噸貨車,加強型承載40噸貨車無異常。
2、結構緊湊,節約空間
該產品結構緊湊,占地面積小,實際占地面積為傳統化糞池的60﹪左右,節約土地資源。
3、安裝方便,省工省時
工廠化生產,質輕、運輸方便,場地選擇靈活,施工周期短,施工費用低,當天即可安裝使用。
4、不滲漏,嚴密性好
該產品整體化制作,無裂縫、無滲漏。
5、綠色,便于管理
該產品采用“MDS特型填料”,通過懸浮球型填料掛膜反應,以附著在載體上的生物膜為主,經過接觸反應,提升反應效率,是無動力厭氧反應器。
6、經濟,節約成本
預算價格較鋼筋混凝土化糞池低20﹪左右,與磚砌化糞池基本持平。YJBH型化糞池是物美價廉、經濟實惠的理想產品,深受房地產開發公司、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的好評。
7、耐用,高效
采用高分子復合材料,順應材料發展趨勢,不易老化、不變形、抗酸堿、耐腐蝕、正常使用與建筑物同壽命。消除傳統化糞池不適應酸性污水的狀況。
化糞池的待解問題
化糞池作為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環保設施,發揮了重要作用,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城市現代化的發展,也出現了與社會發展背離的問題,亟待解決,主要表現在:
污泥的處置問題。
產品介紹來自百度百科《塑料化糞池》